玉米产业破局的六大关键词发布时间:2023-12-08 08:48:16

作者: 火狐体育注册登录

——

  是全球种植最广、产量最高、用途最多的谷类作物,是重要的饲料、工业原料,是不可或缺的能源、食品……

  4月2日,玉米产业链发展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本次论坛是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13个分论坛之一,由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论坛上释放了玉米产业链的重要信息,可概括为6个关键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粮食产量将加速向1.4万亿斤迈进。

  过去十多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跨上三个千亿斤台阶,其中从1.1万亿斤到1.2万亿斤用了2年时间,1.2万亿斤到1.3万亿斤用了3年,自2015年突破1.3万亿斤后,我国在这一台阶上已保持了8年之久。

  如今重提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一个现实背景不容忽视: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紧平衡。随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到203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还将增长15~20%。

  “玉米是增产千亿斤粮食任务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研究员马志强说,长期以来玉米增产占我国粮食增产比重的一半以上,且玉米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慢慢的变大,2022年已突破40%。另一方面,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在玉米持续增产的基础上,近年年均进口玉米超2000万吨。

  面对有限的耕地和旺盛的需求,提高单产是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玉米整体单产水平只有美国的60%左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要在5年内实现增产粮食千亿斤,玉米亩产年需增长1.5%以上。”马志强分析,按2022年玉米面积6.45亿亩和2022年玉米占粮食比重40.38%的水平测算,2023~2027年玉米亩产年均需提高1.49%。按2022年玉米面积6.45亿亩和2022年粮食增产中玉米占比47%的水平测算,2023~2027年玉米亩产年均需提高1.77%。

  在2001~2022年,前10年我国玉米亩产年均增幅为1.85%,后10年为0.95%,增幅呈波动减小趋势。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品种管理新政策。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其中推荐的成长型品种增产潜力可达6%,苗头品种在7%。

  马志强预测,考虑包括生物育种产业化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未来5年我国玉米良种科技贡献率有望由目前45%提高到48%甚至50%,亩产年均增长或超2%,甚至在2.5%以上。按亩产年均增长2%计算,玉米增产可达550亿斤,对粮食增产千亿斤贡献率可达55%以上。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未来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将呈现多发、重发的态势,对玉米生产有重大影响。

  我国的玉米种植主要在北方温带地区,所用玉米种质多为温带种质,在长期以经济性状为主的品种选育中,更适应温带天气特征情况,遗传基础狭窄,丧失了大量对病虫害的抗性,和对干旱、涝害、热害等的耐性。

  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是玉米育种和生产面临的首要限制因素。全世界有300多个玉米种族,我国有效利用的不足1%。缺乏核心种质和原创性理论,导致玉米品种同质化严重,在面对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时出现产量瓶颈。

  国家玉米育种联合攻关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指出,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十分重要。特别是要规模化挖掘利用耐密、抗旱、耐低氮、抗青枯、抗穗粒腐等优异种质资源。“提升抗逆性、适应性是促进我国玉米中低产变中高产,进而整体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关键。”

  近40年来,我国每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均与热带玉米的应用有关,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大的品种,均含有不同程度的热带玉米种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番兴明表示,利用外来种质对本土杂种优势群进行改良是温带地区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玉米起源于美洲中部的热带地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是改良温带玉米的重要遗传材料和种质资源。

  贵州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陈泽辉建议,进一步从热带地区引进改良过的优良热带种质。加强热带玉米在温带地区的驯化研究。加强热带玉米与温带玉米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在热带玉米中寻找温带玉米没有的产量相关等位基因。加强温热种质的融合研究。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研究员李登海表示,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玉米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玉米种业科学技术进步需通过提高单产能力来体现。随国家投资建设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加之栽培技术的提高、粮食价格的提升和高产创建的开展,更迫切需要高产品种。

  “选育具有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品种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增产、粮食安全、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玉米高产攻关证明,选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是选育亩产1000公斤以上玉米高产品种的最有效途径。”

  李登海指出选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的三大难题,一是要解决紧凑型杂交玉米在高密度情况下的抗倒折能力。二是在经过连续几年攻关发现此类品种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即单株穂粒重)始终提高不上去,制约了高产能力的新突破。三是由于缺乏新的突破性的种质资源,很难选育出具有更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

  在谈到“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时,李登海提出了五大目标。在培育高产玉米品种时,李登海提出了六大建议……(详见→ )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种植业的人力成本一直上升,加上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玉米生产规模化,传统种植的晚熟、脱水慢的玉米品种,在收后堆放霉变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表示,玉米籽粒直收是种粮大户、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迫切需求,具备脱水快、早熟、耐密和抗倒等性状的玉米品种受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青睐。“机收籽粒玉米是高效玉米生产的发展需要,是未来玉米育种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数据显示,相较于果穗机收,籽粒机收可节约15%的成本,降低6%左右的粮损(晾晒脱粒损失3%、存储过程中的霉变),提升品质等级1级以上。综合看来,每亩可节本增效150元左右,每斤可减少相关成本0.1~0.15元。同时还有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减少碳排放等生态效益。

  但目前我国机收籽粒的比例仅5%,机收果穗的比例是75%。而欧美玉米生产先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实现全面机械收穗,在上世纪70年代便已实现全面机械收粒。

  黄长玲指出,我国在东华北中熟、东华北中晚熟春播、西北春玉米、黄淮海夏播、西南玉米区等大部分区域种植的多数品种生育期偏长,籽粒收获时含水量高,不足以满足粒收,大部分采用机械穗收。

  “十三五”期间,我国攻克了宜机收品种选育、收获时籽粒破碎率高等技术难题,集成从病虫害防治到专用联合收获机械的综合解决方案,使我国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推广面积从“十二五”末的零星起步,发展到2022年的3000多万亩。

  各主产区尤其西南区的地块分散,籽粒烘干设备和仓储严重不足,不一样的区域传统种植习惯差异大导致行距大小各异,宜机收籽粒的品种缺乏……黄长玲指出制约机械直收籽粒玉米发展的因素。

  他建议加强机收籽粒玉米农机具的研究,还要统一规范种植行距,加快籽粒烘干设备和仓储的建设。在宜机收籽粒品种研究上,他建议加强机收玉米种质创新和玉米品种培育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创制宜机收籽粒玉米种质和自交系,选育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

  “要正确认识青贮玉米的无法替代性。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易青贮,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饲料。是提高饲养水平、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鲜奶品质最简洁和最安全的途径。” 北京大京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宁说。

  目前我国仍处于青贮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级阶段,2020年我国青贮玉米在玉米总面积中的占比不到6%。“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新增玉米青贮饲料1500万吨(干重),需增加青贮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约1400余万亩。

  丁宁认为,从人均青贮玉米面积比、畜牧业发展实际需要、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及生鲜乳平均消费量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看,我国青贮玉米面积至少有1亿亩以上的刚性需求。

  据介绍,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青贮玉米的品质相当,育成的青贮玉米新品种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但起步晚规模差,认知差利用程度低,科研力量薄弱优质品种少,产业成熟度差。“养殖企业单纯强调干物质、淀粉含量,大量收购普通玉米,最终降低饲喂效益,提高饲养成本,结果是两败俱伤。”

  丁宁建议,建立完善的青贮玉米品种示范推广体系,建立种、种、机、养、奶有机合作发展的共赢机制,让好品种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并且要设立一个青贮玉米公益性、基础性、跨行业的研究机构。“好的青贮玉米品种有‘两高两好一适当’的特点,即生物产量高、纤维消化率高、品质好、适口性好、干物质含量适当。”

  世界种业集中化程度不断的提高。陶氏先锋、拜耳孟山都已完成多轮整合,种子研发已进入全球种质资源整合、分子技术与双单倍体技术全面应用、全球测试筛选评价体系规模化展开的局面。此外,新品种的精准定位开发与精准耕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密切结合,种子竞争已经超越了种子本身。

  玉米是全世界杂种优势应用最早、全球种业市值占比最大的作物,是国际种业巨头竞争的主体业务,尤其在生物育种上。

  我国的生物育种产业化正不断推进。品种试验表明,转基因玉米品种对照玉可提高7%~17%。预计我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开始之后的5年内,渗透率可达90%。

  大北农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玉米种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石介绍,转基因品种大幅度的提高美国玉米产业竞争力。在1996-2016年,由于种植了转基因品种,美国玉米产量累计增加4.05亿吨,由于直接减少霉菌毒素使用而提高了玉米品质。此外,由于减少农药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保护了环境。马志强介绍,种植转基因品种将促进玉米亩产提高,种植转基因玉米,仅抗虫基因这一项就可挽回10%~20%的玉米产量损失。

  “我国玉米种子质量近年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是,种子包装标识与实际质量差异太大;种子耐贮藏能力有待提升;大品种种子质量参差不齐……明显问题任旧存在。”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子全程技术创新北京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华报告并发布了2022年《中国种子质量报告-玉米》。她呼吁加快建立种子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种子企业质量意识。(详见→ )

  中外育种单位在组织形式、技术方法、种质基础、育种规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外资企业流水线育种的核心是多点测试与鉴定,数字化选择,占据外资企业育种近30~50%的成本。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难以建立系统广泛的测选系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建议,由分散的个体有机联合形成超大规模,将分散的育种单位通过多级测试联系在一起,系统规模化多级测试有利于成员单位相互比较,减少低水平重复。广泛开展科企及服务平台的实质性合作,让新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规模化应用。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子全程技术创新北京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华


Copyright © 2002-2017 火狐体育注册登录-火狐体育登录网址-火狐体育官网APP下载 京ICP备18002061号 网站地图 xml

火狐体育注册登录